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各行业对电子衡器的需求不断增加,极大的促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。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,是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稳步发展,品 种和规格迅速增加,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十年。不少厂家都改进或增加工艺装备、检测仪表,购置智能温度补偿装置和灵敏度温度补偿设备,实现了规模化生产。当时人们对此产品的总结是:多品种、小批量、低成本、高收益、投资少、见效快。引起不少行业的个人和企业的关注,纷纷进入此行业,生产厂家从70年代的20多个迅速增加到100多个,年产量与日本相当,达到100多万只。90年代中期称重传感器生产企业增加到160多个,年产量200多万只。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,十余个企业开始小批量出口,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。

尽管称重传感器是国家强制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,应当比较难进入此行业,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至一些企业和个人很容易进入,造成市场拥挤,加剧了市场竞争。终于在 90年代中期爆发了价格大战,谁的价格低,谁就是大赢家,而且逐年升级越演越烈,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。 价格大战的恶果是技术进步缓慢,工艺水平下降,质量问题严重,管理监督失控。最初的受害者是广大用户,最终的受害者是企业自己,是整个称重传感器行业。带 着这些问题进入21世纪,称重传感器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未缩小,反而加大了。